172亿极氪回归吉利 解码李书福的商业棋局

  • 2025-07-28 06:07:33
  • 348

文 / 王新

美编 / 杨凌霄

出品 / 电动新物种

2025年7月15日,吉利汽车宣布以172亿元收购其尚未持有的37.2%极氪股份,完成对这家子公司的全资控股。这家刚在美股上市一年的新能源车企即将退市回归母公司怀抱。

这个消息让整个汽车圈都炸了锅。一边是中概股回流的大趋势,一边是李书福又一次令人意外的商业决策。

172亿,对于很多车企来说都是天文数字,李书福却毫不犹豫地掏了出来重新整合自家业务。

当下的汽车行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局中。新能源车月销量已经超过燃油车,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,不少车企都在艰难求生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李书福的大手笔整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。

有人说他是抄底高手,有人说他是战略家,但更多人想知道的是:这个从台州走出来的汽车教父,到底在下一盘什么样的棋?

01

极氪美股遇冷匆忙退市

极氪在美股的表现确实不算亮眼。2024年5月上市时发行价21美元,首日收盘28.26美元,市值一度达到98亿美元。但好景不长,股价很快跌回20多美元的区间徘徊。

到2025年5月吉利提出私有化时,极氪市值已缩水至57.42亿美元。这个数字对比极氪的实际价值来说,确实被严重低估了。

2024年极氪营收800亿元,但净亏损57.91亿元,资产负债率高达131%。2025年一季度虽然亏损收窄至7.63亿元,但依然需要吉利体系内部不断输血。

美股投资者显然对这样的财务状况不买账。中概股整体遇冷,加上极氪持续亏损的现状,股价低迷几乎是必然的。

对比同期其他新能源车企,极氪的处境并不算最差。小鹏汽车市值同样大幅缩水,理想汽车也面临增长瓶颈。整个中概股新能源板块都在经历估值重构的痛苦过程。

但李书福看到的不是当下的亏损,而是极氪在豪华电动车市场的潜力。

作为吉利体系内的高端品牌,极氪已经在被特斯拉、BBA占据的高端市场里杀出了一条血路。

2024年极氪品牌销量接近20万辆,在30万元以上纯电动车市场占有率超过8%。这个成绩放在全球市场也不容小觑。

这种眼光差异,正是李书福敢于逆势操作的底气所在。他看中的不是短期的财务数字,而是长期的市场价值和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。

02

李书福台州宣言重新洗牌

2024年9月20日,李书福在台州发布了《台州宣言》,提出“战略聚焦、战略整合、战略协同、战略稳健、战略人才”五大举措。

这个宣言看似抽象,实际上是李书福对吉利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。从2021年极氪独立上市,到2024年领克并入极氪,再到2025年极氪回归吉利,每一步都在《台州宣言》的框架内。

李书福曾经历过2007年的《宁波宣言》,那次战略转型让吉利从价格战泥潭中走出,最终成为自主品牌销量冠军。17年后的《台州宣言》,同样是在关键时刻的战略选择。

当时吉利控股旗下品牌林立:吉利、领克、极氪、几何、雷达、银河等等,虽然都在同一集团内,但各自为战,内耗严重。李书福意识到,分散的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致命的。

品牌太多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。研发资源重复投入,供应链议价能力分散,营销费用居高不下。据内部测算,仅仅是重复的模具开发,每年就要浪费几十亿元。

《台州宣言》的核心就是整合。不是简单的品牌合并,而是从研发、采购、制造、营销全链条的协同。据吉利内部测算,仅研发环节每年就能节省数十亿元,采购成本也能降低几十亿元。

李书福在发布会上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:“杜绝重复投入,降低内部竞争。”这句话背后,是他对当下竞争环境的深刻理解。

在新能源车市场,技术迭代速度极快,资源浪费不起。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,才能在技术竞赛中不落下风。

这种整合思维,在李书福的商业生涯中并不陌生。从早年的摩托车厂整合,到后来并购沃尔沃,他总能在看似混乱的格局中找到整合的机会。

03

汽车教父再次逆势整合

李书福的整合手法向来大胆而精准。这次极氪回归,时机选择堪称完美。

美股对中概股的估值偏低,给了李书福整合的机会。按172亿元收购37.2%股份计算,极氪整体估值约462亿元,相比其真实价值来说并不算高。

通过私有化,极氪摆脱了美股短期业绩压力,可以专心做长期规划。

合并完成后,吉利将形成清晰的品牌矩阵:极氪主攻豪华科技,领克定位高端新能源,银河和中国星覆盖主流市场。这种差异化定位,避免了内部竞争,实现了协同效应。

李书福还进行了人事调整。安聪慧不再负责极氪日常经营,转任吉利控股集团CEO;淦家阅成为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CEO。这种“虎将分权”的做法,既保证了执行力,又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。

从数据上看,整合效果已经显现。2025年上半年,吉利控股集团销量193.2万辆,同比增长30%,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2%。这个成绩在整个行业都算突出。

对比其他车企的表现,吉利的整合优势更加明显。长城汽车上半年销量仅有60多万辆,同比还在下滑。长安汽车虽然总销量不错,但新能源占比还不到30%。

李书福的整合逻辑其实很简单:把集团内部散落的珍珠重新串成项链,让每颗珍珠都能发挥最大价值。

整合后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。极氪可以更好地使用吉利的全球供应链体系,采购成本立刻下降;银河可以借鉴极氪的高端技术,产品力快速提升。

在汽车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,这种整合能力显得尤为珍贵。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,未来比拼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。

李书福显然早就看清了这个趋势。他不是在被动应对变化,而是主动创造变化。

总结

整合大师再显商业手腕

从1997年闯入汽车行业,到2025年完成极氪整合,李书福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近30年。

他最擅长的,就是在别人看不清的时候做出正确决策。并购沃尔沃时如此,入股奔驰时如此,这次整合极氪同样如此。

172亿的投入不是小数目,但李书福看到的是整合后的协同价值。当吉利、领克、极氪、银河四大品牌形成合力时,产生的不是简单的1+1+1+1,而是几何级的增长。

这种商业判断力来自于李书福多年的实战经验。他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“冬泳论”,见证过中国汽车市场从无到有的全过程,对行业规律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
李书福展现出的战略定力和执行魄力,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显得格外珍贵。很多企业家面对复杂局面时选择观望,他却敢于主动出击,重新洗牌。

从台州一个小镇青年,到掌控千亿汽车帝国的商业领袖,李书福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商业传奇。而这次极氪整合,又为这部传奇增添了新的篇章。

这种商业手腕,既有对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,也有对自身能力的充分自信。在中国汽车工业向上突破的关键时刻,我们需要更多像李书福这样的整合大师。

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企业家不是等待机会,而是创造机会。在变局中求胜,在整合中求强,这或许就是李书福商业哲学的精髓所在。